返回首頁

為什么說蘇軾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

來源:skipperkeyproductions.com???時間:2022-03-23 19:38???點擊:166??編輯:郭忠???手機版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紗縠行(今三蘇祠內(nèi)),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終年66歲.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聰慧,七歲知書,十歲能文.蘇軾幼時,其父游學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詩書,即“奮厲有當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與弟轍同試禮.國子監(jiān)直講梅堯臣讀了蘇軾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頓覺“有孟軻之風”,遂將試卷交主考官歐陽修.修見軾卷,“驚喜以為異人”,擬取為第一,又疑其為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疑,才取為第二;接著,禮部復試,又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歐陽修興奮地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獎蘇軾“善讀書,善用書”,預言蘇軾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蘇軾兄弟遂同科進士及第.其后又同轍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國以來制策入三等的僅二人),從此,蘇軾、蘇轍文章名揚天下,學者多從講問,皇帝還自詡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他官至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曾任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后出任鳳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潁州、登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災治水、發(fā)展生產(chǎn)、抑制豪強、整頓軍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蘇軾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藝術(shù)大師,他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各個領(lǐng)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賦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輩作家,高高處于北宋文藝的顛峰.其詩境界開闊,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風格自然奔放,圓美流動.既有現(xiàn)實主義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園》、《荔枝嘆》;又有浪漫主義佳篇,如《游徑山》、《百步洪》,充溢著有磅礴的氣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后雨》寫得清新明凈,華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詠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絕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當代著名學者錢鐘書先生對蘇詩藝術(shù)風格的浪漫豪放評價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蘇軾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之風,啟豪放詞派之先河,高遠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邁奔放的風格.他拓寬了詞的題材,“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世概》),表現(xiàn)了全新的風貌.蘇軾的婉約詞同樣寫得真摯細膩,深沉淳厚,回腸蕩氣,一往情深.蘇軾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使他成了繼歐陽修之后北宋古文運動的當然領(lǐng)袖.蘇軾的書法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書苑中具有承先啟后的地位.蘇軾是一位畫家,是中國文人畫運動的發(fā)端和中堅人物.其寫意和傳神、常形和常理、詩畫本一律等理論,廣泛地為文人畫派所傳誦,并奉為金科玉律,影響至今.蘇軾的家庭是音樂世家,三蘇都是彈古琴的高手.《歷代琴人傳》引張右袞的《琴經(jīng)?大雅嗣音》記載說: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蘇.

蘇軾的博學多識還表現(xiàn)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對中醫(yī)藥學很有研究.流傳至今的重要醫(yī)書《蘇沈良方》就是將蘇軾收集的醫(yī)藥良方與宋代另一位大科學家沉括收集的良方匯編在一起而成的.他在農(nóng)業(yè)、水利、烹飪、養(yǎng)生等領(lǐng)域有極高的建樹.

像蘇軾這樣在文學藝術(shù)各個領(lǐng)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真可謂“千古第一文人”,他發(fā)出的奪目光輝使整個北宋文壇為之燦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皇帝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位詩人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而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的影響能超越蘇軾之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元帥吟道:“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朱德委員長高度評價三蘇父子:“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蘇軾忠誠報國,愛國愛民,政績卓著,是一個深愛人民愛戴的良友.蘇軾曾兩度杭州為官,向朝廷力爭不能廢除西湖,并帶領(lǐng)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還疏浚六井與運河,平抑糧價,賑災濟困,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yī)院——安樂坊.“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這段出自《宋史?蘇軾傳》的話,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對蘇軾的無限感激之情.他主張輕徭薄賦,富民興國,主張嚴于選材,善于任用.他反對王安石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受到新舊兩黨夾擊,一生坎坷不平.元豐三年(1079),他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晚年遭貶惠州,又從惠州再貶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還,提舉成都玉局觀,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郟縣小峨眉山,追謚“文忠公”.

蘇軾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動.“浙西淮南、京東、河北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紛紛走上蘇堤悼念蘇軾;太學生們也在寺院舉齋志哀.士大夫們寫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寫道:“道大難容,才高為累.皇天厚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曲洧舊聞》).祭文一出,傳遍大江南,世間“人無賢愚皆誦之”.

蘇軾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他以他全部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和藝術(shù)生活狀態(tài)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著燦爛的人格魅力.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以其輝煌的文學藝術(shù)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實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名人文化體系——三蘇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chǎn).

北宋最著名的文人首推蘇軾,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很精深,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書法“宋四家”.蘇軾書法成就主要是體格的創(chuàng)新.他反對傳統(tǒng)束縛,認為寫字重神韻,重視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感情.

蘇軾從前代和當代書家中汲取營養(yǎng),他一生的坎坷遭際也無不影響和促進他書藝的成長,終于達到卓然自立的境界.蘇軾生命之波瀾,至黃州一變;蘇軾書法藝術(shù),在黃州也隨之一變.歷煉越深,其書藝也愈加超越自我.他至儋州后又為之一變,“晚歲自儋州回,挾大海風濤之氣,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龍噴浪、奇鬼搏人,書家不可及.”在蘇軾那里,書藝與他的文學成就一樣,隨著生命的流走,閱歷的加深,愈益閃放光輝,通向美妙的境界.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