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六安有什么文化典故?

來源:skipperkeyproductions.com???時間:2023-02-28 09:04???點擊:163??編輯:admin???手機版

六安有什么文化典故?

草木皆兵 在六安壽縣那邊

還有淝水之戰(zhàn)

六安歷史文化的發(fā)展

六安歷史文化基本信息

大別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中心地帶,是紅軍的發(fā)源地之一。在鄂豫皖邊區(qū)的三大武裝起義中,有兩次發(fā)生在今六安境內。?

1929年5?月,商南(今屬金寨)立夏節(jié)起義勝利,成立了紅三十二師,建立了以商南為中心的豫東南根據(jù)地。同年11月,中共六安中心縣委領導的六安獨山暴動、霍山西鎮(zhèn)等地農民起義和明團兵變相繼發(fā)生,形成了六霍起義的高潮,創(chuàng)建了紅三十三師和皖西革命根據(jù)地。?

1930年4月,建立安徽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霍山縣蘇維埃政府,霍山成為全省第一個全境赤化縣、安徽省紅色區(qū)域中心。?

皖西六安是紅軍的故鄉(xiāng),將軍的搖籃。1930年3月,紅一軍成立,轄3個師,其中2個師是皖西部隊,六安籍黃浦一期生許繼慎任軍長、徐向前任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統(tǒng)一了鄂豫皖邊區(qū)的軍事指揮。此后,在皖西地區(qū)先后組建了紅一軍新的第三師、中央獨立第一師、中央教導第二師、紅四軍第十一師、十二師、紅二十五軍三個師、紅二十七軍兩個師、紅二十八軍和大量的地方武裝,為人民軍隊的發(fā)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1932?年徐向前指揮的蘇家埠戰(zhàn)役,是紅軍史上的空前大捷。在1955年至1964?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全省130?位,皖西籍占?108?位。全國九個將軍縣,金寨、原六安縣名列第二、第六位。

推薦景點: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館、立夏節(jié)起義舊址、蘇家埠48天戰(zhàn)役舊址

壽春楚文化?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后一個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蕩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

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jié)、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后世。?

紅軍文化

六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是紅軍的故鄉(xiāng),將軍的搖籃。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相繼在這里組建和戰(zhàn)斗過。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里,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

皖西蘇區(qū)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qū)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qū)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qū)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qū)的繪畫,多見于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廬劇文化?

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qū)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后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后,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xiàn)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燈歌、秧歌、勞動號子為主,同時還流行許多輕松愉快、曲調優(yōu)美的民間小調。革命戰(zhàn)爭年代,六安人民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開》、《紅軍到金寨》等。在傳統(tǒng)民歌基礎上創(chuàng)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種類多、服裝鮮艷、舞姿優(yōu)美。民間舞蹈《十把小扇》、《B鶇理窩》于1957年初被選調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并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珍藏。壽縣的肘閣、抬閣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鐵架、鐵桿或抬著閣樓、亭榭,托著小演員,展現(xiàn)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具有驚險、奇趣的特點。?

曲藝: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四弦書”、“鑼鼓書”、“花鼓”、“大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唯六安獨有,早期的鑼鼓書伴奏僅一鑼一鼓,后來逐漸加入民族管弦樂器,傳統(tǒng)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壽州鑼鼓表現(xiàn)力十分豐富,它既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區(qū)“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展,藝術夸張得體,人物形態(tài)豐滿,栩栩如生。新型剪紙在傳統(tǒng)藝術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藝,創(chuàng)作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發(fā)展,藝術作品清新別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紙令人叫絕。?

燈會:六安民間燈會廣為流行,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或重大喜慶日,群眾都有鬧花燈的習俗。常見的有龍燈、獅子燈、花鼓燈、高蹺、花籃、花車、旱船等20多種,風格各異。每逢燈會,家家戶戶紅燈高掛,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因為有突步木槍,所以才會被封為皋城

安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發(fā)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于江漢,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qū)。南宋時發(fā)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后世稱為獸醫(y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qū)和大別山區(qū)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fā)展生產,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圣”。禹根據(jù)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后裔。從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后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圣皋陶]

古圣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兇、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兇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lián)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lián)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chuàng)“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鉆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鉆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chuàng)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干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親“九族”,即部落聯(lián)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lián)盟是一個松散組織,聯(lián)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后階段,正處于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lián)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并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于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lián)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于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于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fā)旅游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 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qū)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繡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后一個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蕩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jié)、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后世。

六安漢文化: 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xiàn)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tài)已發(fā)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guī)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fā)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于金安區(qū)三十鋪鎮(zhèn)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并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例行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并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余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fā)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zhèn)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余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么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xiàn)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jù)該地地望、規(guī)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余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qū)。它們和北面位于開發(fā)區(qū)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jù)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并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后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qū)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 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zhàn)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fā)了立夏節(jié)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chuàng)建了皖西革命根據(jù)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qū)空前的大勝利??箲?zhàn)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里,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并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zhèn)17將”的獨山鎮(zhèn)。

皖西蘇區(qū)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xiàn)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qū)人民投身于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qū)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锻钗魈K區(qū)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qū)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qū)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qū)的繪畫,多見于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qū)。南宋時發(fā)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后世稱為獸醫(y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qū)和大別山區(qū)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fā)展生產,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圣”。禹根據(jù)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后裔。從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后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圣皋陶]

古圣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兇、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兇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lián)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lián)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chuàng)“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鉆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鉆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chuàng)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干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準。親“九族”,即部落聯(lián)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lián)盟是一個松散組織,聯(lián)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后階段,正處于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lián)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并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于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lián)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fā)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后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于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于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fā)旅游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 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qū)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繡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后一個都城,是楚后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蕩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jié)、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后世。

六安漢文化: 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xiàn)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tài)已發(fā)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guī)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fā)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于金安區(qū)三十鋪鎮(zhèn)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并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托,例行考古勘探,發(fā)現(xiàn)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并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余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于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fā)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zhèn)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余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么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xiàn)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jù)該地地望、規(guī)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余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qū)。它們和北面位于開發(fā)區(qū)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jù)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并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后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qū)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 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zhàn)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fā)了立夏節(jié)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chuàng)建了皖西革命根據(jù)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zhàn)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qū)空前的大勝利??箲?zhàn)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于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里,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杰出人物。僅在幸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并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zhèn)17將”的獨山鎮(zhèn)。

皖西蘇區(qū)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xiàn)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qū)人民投身于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qū)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锻钗魈K區(qū)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qū)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qū)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qū)的繪畫,多見于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贊同0|評論

自己百度啊,這個問題比我們回答的會更好!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