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從過年民俗解中國年 回答的好追加到50分

來源:skipperkeyproductions.com???時間:2021-10-12 01:00???點擊:206??編輯:武雄???手機版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jié)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xiàn)。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jié)日而興起,它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nóng)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愿望。

過年的民俗

農(nóng)歷過年的風俗,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澳辍弊?,遠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xiàn)。字形為很像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說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后到了周,開始用“年”這個字來紀年。

當田里的五谷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jié)叫“過年”。在中國古代年俗中,將一些祝賀過年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見面互相慶賀的話叫“年話”,門上和墻上貼的畫叫“年畫”,吃的糕叫“年糕”,走親訪友的禮儀叫“拜年”等等。

由國家正式確定過年的具體時間,是在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chuàng)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稱“元旦”,后又稱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lián)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里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郁壘以執(zhí)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郁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zhí)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zhí)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衛(wèi)兇也?!笨梢?,年畫的風俗源于抵御邪祟的進入的愿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鳖亷煿抛ⅲ骸俺蓱c,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干脆就將神荼、郁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肚G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币灿腥酥苯訉⑸褫薄⒂魤镜拿謱懺谔夷旧?,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fā)展到后來,漸漸分化成春聯(lián)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jù)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于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于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于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于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chǎn)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后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jié)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chǎn)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于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后,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后,便開始張貼春聯(lián)、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nèi)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xiàn)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nóng)耕,畫面中的農(nóng)耕工具則是研究農(nóng)業(yè)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斗、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奮發(fā)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xiàn)在鄉(xiāng)村市集城鎮(zhèn)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jié)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yǎng)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y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fā)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nèi)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春牛圖》

農(nóng)村過去無歷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征春臨,童子依一臥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jīng)”等,供農(nóng)人耕作時按圖上節(jié)氣行事。

從宋劉克莊詩“今年臺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洞号D》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游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于三清殿,鄉(xiāng)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jié),城市街上懸燈結彩,慶賀佳節(jié),農(nóng)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制的“燈方子”紙畫。

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藥名一),謎底為“使君子”。

還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扎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干,能活動自轉。常見的畫面有“三戰(zhàn)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

鎮(zhèn)宅鐘馗

鐘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xiàn)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鐘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鐘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狈从吵鏊未娯甘呛烷T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xiàn)在墻壁或門上。

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nèi)懸掛福神、鬼判、鐘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懸掛鐘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于堂中“掛鐘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

民間年畫中的鐘馗,多無捉鬼情節(jié),只畫鐘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蹬厚底靴,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借“蝠”與“?!弊种粝嘀C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歷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xiàn)的年畫形式之一。現(xiàn)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陜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共81花瓣。梅瓶四周,畫了從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節(jié)氣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笨芍鞔毒啪畔畧D》之形式,多畫梅花。

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還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圖》圖案都不同,武強的《九九消寒圖》圖案為著名的“六子爭頭圖”,是武強年畫代表作。

而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jié)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惫艜r冬至節(jié)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

財神

在民俗年畫中,關于財神的年畫最多。各地都有不同財神的圖案,有的是文財神,有的是武財神,有的是文武財神,有的是財神夫婦,有的是上關(官)下財(上面是關公,下面是財神)。關公也是財神,關公重義,因義比錢重,所以關公在財神的上面。

其實重義也是為了得財,因為只有誠信,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灶王

民諺說“先有楊家埠,后有灶王爺”,在楊家埠家庭年畫作坊里,每年大量印刷灶王爺年畫。這樣的油光紙年畫一天可印300張,最多時日夜加班可印700張。灶王爺年畫有5至6塊版,刷5至6次色,相當于一天要印1500張次到4200張次。只要看看手藝人分秒不停疾速勞動的雙手,就可想見民間年畫藝人的艱辛。

灶王年畫也稱灶神、灶君、灶君府等。貼灶王風俗的演變,已有千年之久,灶君馬(府)印刻作坊遍及全國,遠至云南的納西族、白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有大小不同彩印或墨線灶君紙馬之圖像。圖像的形式有坐、有立(白族灶君是立像),有灶君一神獨坐,有灶君與夫人并坐,還有香案前灶君坐于中間,左右二夫人分坐,此類灶君只有山東濰縣和聊城一帶流行,俗稱“三頭灶”。

灶王年畫顧名思義是貼在灶上的,貼了灶王畫,表示一年四季天天開火,灶火旺盛,有飯吃。這表達了底層民眾最樸素的愿望。因此,灶王是印制最多的年畫之一,特別是在楊家埠,幾乎家家年畫作坊都印灶王,銷量最大。

年畫是古人的“宗教”

為何年畫在古代得以廣泛流傳?通過對收藏的各地大量年畫的研究分析,可以認為,在古代年畫對普通百姓起著“宗教”的作用。

西方人有宗教信仰,中國有儒道釋傳統(tǒng),但這些還不是宗教信仰,那么,民俗年畫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中國人的宗教,或者說成了一種信仰。

比如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災,迎祥納福;貼觀音,是為了向善。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宗教是純精神的,而中國人宗教其實是功利的。如貼財神,是為了求財。

在現(xiàn)存的濰縣清代年畫中,就有大量這類的年畫,如有一幅上面寫的是,爭請財神到我家,堆的銀子白花花。還有一幅《家有搖錢樹》,表現(xiàn)了古代生活畫面,上面印有一些有趣的文字“家有搖錢樹,許多珠寶鋪;家有聚錢爐,富貴有了余。許多騾和馬,也有牛和驢,也有玉,也有珠,許多寶貝堆滿屋。這家人家實在好,老老少少都有福。做闊老,做尚書,做學院,做總督,子孫賢,讀詩書?!?

從這幅年畫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世俗快樂和物質的追求憧憬,要遠遠多于精神。

“現(xiàn)代化”的弊端

年畫有幾種顏色就有幾塊版,有幾塊版就要刷印幾次。只有在民間年畫作坊,人們才深切體會到了古人造詞“印刷”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先有刷,才有印,而現(xiàn)代印刷廠用德國海德堡輪轉機印刷,已經(jīng)只有印沒有刷了。

盡可能省略,只有省略才有效率,這和現(xiàn)代社會追求的快節(jié)奏高速度有關。所謂的科技進步,就是省略過程、直奔結果。速度是快了,但體驗卻沒有了。

比如現(xiàn)代旅游,來到名山,乘坐電纜車十分鐘就上了山頂,把需要爬一天山的過程省略了,而游山玩水的趣味隱去了,精神體驗和心靈樂趣全無。

再比如喝茶。古代人喝茶,不僅茶葉的選用頗費心思,茶具的選用也有很多講究。紫砂壺分為許多種,除了茶壺、喝茶的杯子,還有聞香杯,就是舀茶的勺子用什么料做都有講究,更別說古人羹茶的諸多程序和講究了。

羹茶的講究從選用的水開始,必須是某地清冽泉水或雪水,需煮一遍又一遍,每一遍火候的掌握也有很深的學問?,F(xiàn)在有了袋裝茶葉,倒開水沖了即可喝。更有甚者,連開水沖茶的程序都省略了,罐裝茶水打開即可喝。

回到年畫制作,現(xiàn)代輪轉機印刷的年畫只是印刷品,但它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印刷數(shù)十萬張;而傳統(tǒng)的木版水印套色年畫,從繪制畫樣、雕版到刷印,慢工出細活,一張年畫要數(shù)十天甚至數(shù)月才能完成。濰坊年畫大師張殿英,印制一張《農(nóng)家樂》木版年畫用了4個月時間,而這幅年畫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用了8年,才最終造就“世界年畫之最”。

作為收藏鑒賞,印刷品毫無價值,只有手工木版年畫才有藝術的韻味,也是可供收藏并慢慢鑒賞的藝術品。

民俗年畫如何融入當代生活

如今,各個年畫產(chǎn)地都在借助年畫大做文章,希望通過搶救年畫來搶救民俗文化,進而發(fā)展當?shù)亟?jīng)濟。

有專家提出,可抓住這一文化資源做文章,比如包裝用年畫,產(chǎn)品名稱可取相應的年畫名,年畫節(jié)也可由企業(yè)來具名。年畫既然植根民間,源于大眾,就不應該使路子越走越窄而僅僅成為少數(shù)創(chuàng)作者、收藏者和玩家的寵物,它曾經(jīng)是并且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來于民間歸于民眾,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經(jīng)營,使年畫永葆藝術生命。

事實上,很多企業(yè)和商家已經(jīng)介入年畫,或借助年畫資源,創(chuàng)造商業(yè)價值。這帶來兩個現(xiàn)實,一是年畫通過商品流通得到更廣泛的傳承,二是年畫沾染了商業(yè)氣而降低了文化品位。到底是喜是憂,時間之流將沖淡我們的困惑。

民俗生生不息 年畫綿綿無絕

年畫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民俗文化卻已融入人們的血脈,生生不息。一些年畫產(chǎn)地每年都舉辦大型年畫活動,如綿竹年畫節(jié)到2006年1月18日,已經(jīng)舉辦5次,每年的大巡游都有一個主題,如2004年的主題是“迎春圖”,表現(xiàn)的是古代綿竹年畫《迎春圖》的場面,而2005年的主題則是五十六個民族。

在綿竹年畫節(jié)上,人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民俗在年畫產(chǎn)地的保存,只見滿街張燈結彩,人如潮涌,仿古街上賞年畫,馬尾河邊觀河燈,其情其景,讓人流連忘返。

如今都市人已經(jīng)不貼木版年畫了,但還有貼印刷品年畫和春聯(lián)的習俗。在很多超市,春聯(lián)、燈籠、年畫、爆竹等民俗年貨成為亮點,許多城市每年舉辦的年貨嘉年華展銷會和迎春花會上,都可以看到印刷品年畫、春聯(lián)、民間剪紙等反映民俗的作品。在近年的文博會上,也有專門展銷民間木版年畫的展柜。

相關鏈接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tǒng)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jié)”,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jié)”,并規(guī)定春節(jié)放假三天,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