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祭祀和民謠,由孔子整理《樂經》和《詩經》,宋詞詞牌完成流行音樂普及。
中國古代音樂的起源和延續(xù),最早最早的記載是炎黃時期夏商周的《六代樂舞》,到春秋的《詩經》、戰(zhàn)國的《楚辭》、漢代的漢樂府,隋唐的歌舞詩歌,宋代的宋詞詞牌、元代的散曲雜劇,以及最后明朝的戲劇四大聲腔。以及清朝延續(xù)和現(xiàn)代的五大戲曲。
在表達形式上,中國古代音樂有明顯依附于詩詞、戲曲的文化特征??梢院臀鞣降囊魳穭?、歌劇等同。而在時期上,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樂器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漢代以前和漢代以后,因為在漢代以前大部分都是本土地方民謠,而且缺乏一定的統(tǒng)一性樂器普及和流行性音樂樂理系統(tǒng),當然也是因為戰(zhàn)亂不斷,只有到了漢朝才稍微消停了會。在漢代以后西域、北外族傳入了大量沿用至今的樂器,比如我們最熱衷討論的嗩吶,琵琶就是屬于外來文化的傳入再加工。
從漢代以后,文明程度和制度逐漸達到了老百姓可以簡單獲取多種樂器,而且漢朝制度也提供了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支持,如此中國古代音樂從漢代開始逐漸發(fā)展出一個重要組織——漢樂府。
漢樂府對于中國古代音樂的影響非常重大,他的官方化延續(xù)是后續(xù)時代唐詩、宋詞、元曲成為國民級音樂審美和人民大眾流行音樂娛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宋詞,宋詞本質上的詞牌名,就是根據(jù)固定曲調來完成創(chuàng)作的,也就是等同于我們如今常說的流行音樂的套路和弦。
從固定詞牌的出現(xiàn),就標志著宋朝對于中國古典音樂的意義遠大于其他的時期,因為這個詞牌表明了宋朝的音樂發(fā)展已經到了總結出大眾音樂審美規(guī)律的重大里程碑,并且具有對應的商業(yè)市場。這在當時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音樂藝術在宋代成為了國民商業(yè)稅收的成分之一,流行音樂也從宋代就走入百姓家中。從音樂角度去看,的確宋代的商業(yè)程度要高于唐朝。以下分階段闡述:
炎黃-周:六代樂舞;六代樂舞,這個就是目前學術之中認為最早的音樂表達形式。六代是指我們從炎黃、堯、舜、夏、商、周這六個奴隸制時期。樂舞,是指歌頌帝王的宮廷樂舞作品。
已經是說,在從炎黃開始,一直到周代,這一段時間之中,中國古典音樂的表達形式和存在形式,都是掌握在宮廷帝王手中,用途也非常局限和單一,用于神靈的祭祀和帝王的歌頌。在這里開始,我們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誕生的源頭,都是認為音樂具有神圣的特效。而且掌握在上層社會之中,老百姓很難獲得。
貢獻文獻主要集中于:黃帝時期的《云門大卷》、唐堯時期的《大咸》、虞舜時期的《韶》、夏禹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時期的《大武》。在這些文獻之中,音樂都是和舞蹈捆綁的。也是為什么叫樂舞的原因。
這六個時代對于音樂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在周代武王伐紂后,周朝剛剛建立時,周武王姬發(fā)叫一個叫周公旦的大儒制定的禮樂制度。簡單歸定了音樂的具體內容,比如什么祭祀改用什么樂器和什么音樂調調,什么音樂調調用什么舞蹈之類的。
但是從音樂作曲角度去理解,這個時期音樂本身的神圣意義大于普及性內容意義,所以從作曲上的內容不多,而周公旦這個人,是把音樂當成天子神圣的一種附庸表達。音樂是“先王之樂”,音樂是神圣的“雅樂”。也為后續(xù)孔子重修雅樂奠定了伏筆。
這個時期,音樂的學術意義不大。
春秋戰(zhàn)國:《楚辭》和《詩經》;這個階段,是音樂藝術從帝王走向貴族、從貴族走向老百姓的重要標志。也是奴隸制度開始動蕩造成的結果之一。
《詩經》的成型是一個搜集和表達地方音樂作品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大部分的作品的傳播是非常局限性的。因為春秋時期太過動蕩,而且語言文化不統(tǒng)一,甚至于同一個國家之中同一個字有著十幾種寫法數(shù)種讀法。而孔子做的,是認為禮樂崩壞,需要重修樂禮賦予王權。但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不僅僅做了宮廷雅樂之中的《樂經》,也做了民間音樂的《詩經》。
如今宮廷雅樂的《樂經》失傳,但是記載民間音樂的《詩經》卻越來越重要,也能表明一個問題:音樂藝術的載體,始終是前往大眾情感表達和流行音樂的道路前進。而不是一個制度時代的一種非藝術類附庸。
戰(zhàn)國時代的《楚辭》作者屈原,代表的就是發(fā)現(xiàn)了音樂藝術的共性之美,表達了音樂藝術是應該受眾于老百姓的藝術,應該是對老百姓所表達個人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這里就完成了一個對于音樂僅僅局限于所謂的帝王歌頌,神靈祭祀之外的意義賦予:個人情感表達媒介;
孔子做的是統(tǒng)計和修訂,而屈原是直抒胸臆,兩者之前還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梢岳斫鉃榭鬃幼龅氖且魳肥?,屈原是自己寫歌自己唱,而且要大聲的唱。
漢代:漢樂府和百戲;漢樂府這個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組織,就好像是我們如今的音樂協(xié)會,為整個華語音樂,包括民歌、流行音樂、美聲作品、戲曲、音樂劇等等種類的音樂進行統(tǒng)計保存和選擇優(yōu)秀作品加以推廣。
當年漢樂府就是干這個事,他們搜集漢代全國各地的民歌和詩詞,然后覺得哪一首好聽,給他配上樂器和詩詞,然后作為宮廷樂。這個時候,宮廷樂就不再是孔子和周代的嚴肅音樂,而是存在較大程度性質的娛樂意義了。
這也是漢代厲害之處,不僅僅是國土統(tǒng)一,而且經濟文化和審美也在飛速進步。從這里,這些漢樂府的人,就開始注意和推動了音樂的學術性進步。當統(tǒng)計選擇的次數(shù)足夠多時,一些音樂規(guī)律就必定會浮上水面。比如為什么人們更喜歡5字和7字的旋律,為什么不同地區(qū)不同語言的人們會喜歡同一首歌?而這些旋律在五音十二律有什么規(guī)律?這種數(shù)據(jù)之下,必然會推動音樂學術的進步,這也是未來宋詞的進化之處。
在這種情況下,漢樂府衍生了四個主要類別和部門分別是:
1:郊廟歌辭;雅樂儒家繼承。
2:鼓吹曲辭;這個主要是由民間各大頂級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投稿作品寫得小Demo,音樂小樣,并配有樂器怎么演奏。恩,很準確的表達。簡單講就是流行音樂的雛形,具有樂調支撐。
3:相和歌辭:這個音樂是從民間風俗之中采來的俗樂,不是個人作曲,而是文化形成,是漢樂府中的精華。我們如今課本上學習的大部分樂府詩,比如《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都是這部分。這是人民和文化的代表,類似我們的民謠《茉莉花》、《鴻雁》
4、雜曲歌辭:就是雜類。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里面有一部分優(yōu)秀民歌。可能是太過超前,聽不懂的類型,可能是太過稀碎,不忍直視的類型。
宋詞詞牌;這是我個人認為,古典音樂發(fā)展的巔峰。因為我們很難看到一個朝代中的老百姓對于一種音樂如此熱愛的程度。
宋詞對于宋朝的老百姓,幾乎就是唯一的娛樂方式,從藝術的角度講,宋詞比唐詩更符合音樂文學的定義。因為宋詞的根本性是在于音樂的曲調。比如:西江月、菩薩蠻、如夢令。本質上都是基于音樂的情感色彩認知形成的大眾審美印象。比如說《如夢令》的音樂調式,大概率是可能偏向于慢板夢幻色彩的音程組曲。
而宋詞的詞從音樂的角度區(qū)分,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大類。在這大類之中還有細微的小類區(qū)分,所以從音樂角度上,宋詞已經具有了很高的音樂學術性意義。起碼他總結出了九種基本用途的審美規(guī)則,而又有著成百上千個不同的詞牌子的準確音樂旋律。
同時宋詞對于音樂的節(jié)奏也有了突破性理解,宋詞將演奏的節(jié)奏基本分為了四種,節(jié)拍短的令,比如如夢令。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引;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近,最后就是慢板悠長的慢。
而節(jié)奏的進步,也代表著一種對于之前音樂的更新,任何一首古琴曲的曲譜,有近百鐘演奏方式,因為沒有節(jié)奏,任何兩個音符之間都可以分段。但是宋詞從固定詞牌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得大眾的審美引來了巨大進步。
綜上,是我認為中國古代音樂起源和發(fā)展的經過。
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