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成都蓉尚坊小區(qū)有沒有茶樓?

來源:www.skipperkeyproductions.com???時間:2023-01-24 15:59???點擊:110??編輯:admin???手機版

成都蓉尚坊小區(qū)有沒有茶樓?

有茶樓。

成都蓉尚坊小區(qū)位于成都市成華區(qū)牛王廟東風大橋附近,在點將臺街與點將臺東街之間,小區(qū)里面沒有茶樓,在大門外有茶樓,叫成都蓉尚坊茶府。蓉尚茶府位于成都市成華區(qū)青龍街道昭覺寺南路402-410號2樓。這里環(huán)境很好,干凈衛(wèi)生,是大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你知道四川為什么有這么多茶館嗎?

-風物君語-

四川,就是個大茶館啊

一半在火鍋里,一半在茶館里。這地方,只能是 四川 。

外地人去四川,當?shù)嘏笥延小按腿住保?喝茶、打麻將、吃火鍋 ――其中兩件就發(fā)生在茶館里?;疱佔屗拇狒[喧騰,而茶館則讓四川悠閑安逸,對四川人來說, 茶館是除了家以外所在時間最長的地方 。據(jù)說,四川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館”。

“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每天都要光顧茶館,是四川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外地人進四川茶館,耳聞著一聲聲四川口音,常有 “四川人不用上班” 的錯覺。殊不知,也許就在他疑惑的瞬間,茶館里談笑的四川人,已經(jīng)搞定了一樁生意,比“上班”效率高多了。

在四川,喝茶這件事,早已經(jīng)超越本身,成為四川人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幸福可以量化,那么四川人的幸福就是“茶館指數(shù)” 。據(jù)統(tǒng)計,單是成都一市,就有 近10000家 茶館。這么多茶館,四川人都在茶館“做撒子”?

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 。學者王迪曾對成都茶館深入研究,認為四川茶館有重要的 社會 功能,是四川人的公共舞臺。

唐代 飲茶之風開始流行之后,茶館就跟著誕生了,當時叫 “茗鋪” (茗,嫩芽制作的茶,現(xiàn)在四川部分地區(qū)仍將茶館稱為茶鋪),明代始呼為 “茶館” 。

經(jīng)過一千多年發(fā)展,中國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 “茶館文化” :

北方 以 京津地區(qū) 為代表,茶館里多懸名人字畫、擺典雅桌椅,清古中不失華麗;而在 南方 , 閩粵、江南、川蜀三分天下 ――閩粵重“功夫茶”,從選茶、取水到茶具、泡法,樣樣考究;江南茶樓往往臨水而建、秀色無邊; 獨川蜀茶館倜儻不羈,市肆里一間矮屋、幾排桌椅,三教九流、坐臥隨心,煙火氣十足。

以前,四川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摸到茶館,要一碗茶,兩個指頭沾一沾先潤潤眼角,一氣喝下大半碗,才算完全醒來。喝罷早茶,話少的,買點熱水回家給家里人洗漱,話多的,已經(jīng)和陸陸續(xù)續(xù)進店的人擺起 “龍門陣” (閑聊)來。

四川人口才好,就是在茶館里練出來的,無論故朋新友,一進茶館都是談友。各行各業(yè)的人,在茶館里進進出出、說說笑笑,芝麻大的事,也能聊上大半天,于是,茶館就成了一個“信息站”。 早年間,茶館于四川人而言,就是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是獲取信息最主要的來源。

休閑的茶館,就這樣衍生出另一個功能―― 社交 。

在茶館里,四川人總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愛好戲曲的,自己組團,不化妝也不穿戴行頭,簡單的樂器一響,就有了簡約版的川劇―― “打圍鼓” 。愛 打麻將 的,再也不愁“三缺一”,茶具都擺到一邊,茶桌上壘起“城墻”又炸又糊,講究點的茶館,還專門在桌面下設計了可以放茶具和彈煙灰的凹槽,啥都不耽誤。

做小生意的也進到茶館里, 擦鞋的、采耳的、修腳的、剃頭的、看相算卦的…… 時至今日,在四川的老茶館里,依然能看得見這些行當。 茶館又成了“森林”,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談大生意也去茶館,但多半會選擇包間,有茶、有點心,還可以隨時叫菜設宴,既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又“別有洞天”,安逸巴適,談生意成功的概率極大。

此外,茶館還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民間調(diào)解室 。所謂“一張桌子四只腳,說得脫來走得脫”,若雙方有糾紛,便約定一個中間人到茶館里 “吃講茶” 。若一方理虧,則付全部茶錢,并賠禮道歉;若兩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并握手言和?!蹲屪訌楋w》里,就有吃講茶的場景,后來鬧出了人命。藝術源于生活,吃講茶容易引發(fā)暴力沖突,后來被明令禁止。

無論什么目的,無論什么活動,只要是進到茶館這個大舞臺里,茶客們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 要一碗茶 。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飲之事?!彼拇ㄈ藢Σ桊^的愛,是深入骨子里的。 四川是茶飲的發(fā)源地之一 ,說起喝茶,四川人是有足夠資格驕傲的。 茶,是四川人的半條命。

初到四川的北方人,沒走幾條街,就會發(fā)現(xiàn) “十步一茶館,百步一茶樓” 這種現(xiàn)象并非夸張。如果不是馬路上要行車,四川人就要把茶館開到路中間去了。

四川茶館為什么這么多,又何以自成一派? 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四川地跨中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的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西部是高原、山地,東部是丘陵、盆地,而 印度洋的暖濕氣流 ,經(jīng)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通道進入四川,與其境內(nèi)的 1400多條河流 ,為四川提供了適宜茶樹生長的溫度和濕度。于是,高山好茶借水而發(fā)。

四川的產(chǎn)茶縣有 120多個 ,茶園面積 500多萬畝 ,茶農(nóng) 380萬 ,每年產(chǎn)茶約 30萬噸 。四川的茶質量并不差,但由于四川人生來一副閑散性情,懶得營銷,故而川茶名頭不如浙江的西湖龍井、福建的鐵觀音之流響亮。

其實,細數(shù)起來,四川的名茶也不少, 竹葉青、碧潭飄雪、蒙頂黃芽等 ,都是綠茶中的精品。 四川人在茶館里喝的,一般都是綠茶 。當然,四川也產(chǎn) 紅茶 和 黑茶 ,川南的藏族、羌族喝得比較多。唐宋時期,四川人將茶葉運往西藏等地,形成了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 “茶馬古道” 。本文中的“四川”,主要指以成都平原為主的傳統(tǒng)蜀地。

地理在賦予四川“盛產(chǎn)茶”優(yōu)勢的同時,也為四川帶來了崎嶇不平的地形,“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崎嶇狹窄的蜀道上,牲畜難行,只能依靠肩挑人扛,長途苦力中,人最大的需求就是有口水喝,茶葉生津解渴,茶館便應用而生。

前文中寫四川人一睜眼便去茶館買熱水,并非四川人懶得生火,實在是舊時四川地區(qū)燃料較貴,熱水困難,為節(jié)約柴禾,一般百姓人家都是去茶館里買水。清末的時候,二文錢就能買上一壺 “鮮開水” 。對茶客來說,省事省錢,對茶館來說,多一項收入,兩廂情愿。四川茶館里的 “老虎灶” ,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前,因專門向市民出售開水的而產(chǎn)生的。

巨大的茶水與熱水需求,使得四川的茶館越來越多,與市民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不可分,形成了獨特的“四川茶館文化”。即使在民國的兵荒馬亂里,四川人也天天在茶館里,不慌不忙。還有四川朋友說,地震時父母正在茶館里打麻將,墻裂了,換個茶館繼續(xù)打。這是茶館養(yǎng)成的“四川性格”,淡定從容。

在 旅游 業(yè)興起之前,四川各地茶館里的茶非常便宜。拿成都來說,以前是幾塊錢一碗喝到黑,而如今,寬窄巷子、人民公園之類 旅游 景點內(nèi)的茶館茶價大漲,一杯蒙頂茶賣到30元,本地人已經(jīng)不去了,倒成了游客體驗成都市井文化的熱鬧去處。

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多數(shù)人走馬觀花一趟,只看到了四川濃濃的生活氣息和四川人悠閑安逸的生活態(tài)度。鮮少有人真正注意到,四川的茶館里,還暗藏著不少“講究”。

對四川人來說,喝茶是一件“不朽的盛事”,因此也就有了獨特的 “川味講究” 。

這講究,首先便體現(xiàn)在器具上,喝茶用的是 蓋碗 ,泡茶用的是 黃銅長嘴茶壺 ,擺在茶館里的家具是 竹桌椅 ,油漆也不刷,來往的茶客和歲月自然會為它們包上了一層“溫柔的漿”,古銅一般溫潤。

到了茶館, 茶堂倌 (也叫茶倌、茶博士等)一出場,右手提壺,左手同時能拿十幾套蓋碗,到了桌前一揚手,茶船在桌子上旋幾旋,不偏不倚,各人面前剛剛好一個,依次放碗,右手滲水、左手蓋蓋兒,長嘴茶壺粘在身上似的,什么“蘇秦背劍”(四川茶道認為有劍不是茶,故而也叫蘇秦背月)、“童子拜觀音”、“蛟龍?zhí)胶!?,動作流利,一氣呵成。開水從兩尺高的壺嘴注入蓋碗中,點滴不濺,這叫功夫。

在別的地方,蓋碗是用來泡茶的,喝時茶湯出到品茗杯里,細啜,但在四川茶館里,蓋碗是泡茶的也是喝茶的。以前,茶館是袍哥常去的地方,袍哥們對暗號,就 “擺茶碗陣” 來聯(lián)絡。如今,這種事很少了,但老茶客喝茶時,眼角一掃,就能分辨出你是內(nèi)行還是外行。那一眼,看的是你拿蓋碗的手法。

新茶館多的是花里胡哨的動作和噱頭,為的是吸引游客。要深入了解四川的茶館文化,還得去那些 老茶館 。

老一些的茶館,煙熏火燎,飽經(jīng)風霜,看起來一副“破敗相”,藏在那里頭的,是一些已快瀕臨消亡的 “行話” 。例如,生意閑忙不說閑忙,閑叫“吊堂”,忙叫“打涌堂”;茶客自己帶茶,只付開水錢,叫“免底”或“玻璃”。以前,還有“喝加班茶”的說法,指的是窮孩子買不起茶,玩累了跑進茶館喝別人剩下的茶,茶館老板也不趕,盡他們喝,有濃濃的人情味。

或許,一代代的耳濡目染,早已使喝茶一事深入四川人的血脈里,而茶館就是安放身心的地方。對他們來說, 只要茶館在,生活的根就是穩(wěn)的。

?

- END -

文丨十四

地圖編輯 | paprika

參考資料

王迪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社會 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李后強等主編 《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6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

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熱門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