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必居”醬菜前門外有一條胡同叫糧食店街,臨街有一家店鋪,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這就是已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六必居醬園?!?jù)史料記載,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最初,這里是一家酒店,為保證酒味醇香甘美,這家作坊曾制訂了六條操作規(guī)則:黍稻必齊,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居由此得名。相傳,鋪面門前懸掛的金字匾額系嘉靖年間十分得寵的武英殿大學士嚴嵩所書。嚴蒿雖然是一個奸佞之徒,但其書法卻頗見功底。加上他當時身為宰相權勢顯赫,那時候確實給“六必居”增色不少。后來,這家酒肆改行成為醬菜園,名聲更振?!傲亍钡膰栏窬窈蛡鹘y(tǒng),卻一代一代繼承沿襲下來。比如:它那里制作醬菜,選菜講究產(chǎn)地、講究規(guī)格、講究時節(jié)。 老秧瓜必要“七寸白”的成熟;黃瓜必要“頂花帶刺”二兩(舊秤)一條;芥菜頭必要“兩道門”的均勻個;糖蒜選料必要夏至前三天采收進廠,每頭四至五六瓣。這里制醬,每年春節(jié)一過去時就把黃豆蒸熟發(fā)酵,制成“黃子”,然后曬干碾碎人缸,直到“處暑”才能起缸。解放以后,隨著北京蔬菜類的增多、產(chǎn)量增加、醬菜制作技術提高,六必居醬菜的品種和產(chǎn)量也大大增加。目前,那晶紅透亮、又香又脆、色味俱佳的六必居醬菜,在全市各大菜市場都可買到。不少傳統(tǒng)名牌醬菜,還制成罐頭,遠銷國外。
山東省青州市邵莊鎮(zhèn)的峱山有什么歷史典故
齊王獵峱
峱山的來歷奇特。這里有一段“齊王獵峱”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現(xiàn)了一種形狀奇怪的野獸,相貌猙獰,十分兇殘,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來偷吃豬羊,糟踐莊稼,鬧的百姓不得安寧,他們上書請官府來打。在京城臨淄的齊王知道后,便帶上兵將親自來剿殺怪獸。齊王在山頂上指揮,天黑前叫人埋伏在莊稼地里,約好發(fā)現(xiàn)怪獸點火為號,一齊出動,將怪獸一網(wǎng)打盡。天交三更時分,那群怪獸不知有埋伏,又出來禍害百姓。兵將們從四面包圍過來,遠的用箭射,近的用刀砍,殺了半天,怪獸都被消滅了。天明后,發(fā)現(xiàn)稷山的南邊和北邊各多了一座山。北邊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狀,后來人們就把它叫做“牛山”。稷山東邊齊王指揮獵峱的那座山,后來人們就叫它“行圍山”,南邊的那座山和怪獸的形狀差不多,馬不像馬,牛不像牛,虎不像虎,猴不像猴,樣子很不好看。文人們便用一個犬,一個丑,一個山,造了這個“峱”字,從此,那座山就叫了峱山,峱3來歷純屬民間演義,只能作為茶余飯后的故事聽,不足為信。
典故
因為兩千五百年前的峱山風景優(yōu)美,又離齊國京城不遠,峱山自然就成了王公貴族的游樂場,從國君到大臣,都經(jīng)常到峱山來游玩。據(jù)說齊桓公“禮賢下士納寧戚”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因為有了這樁美談,峱山一旦與齊桓公有了聯(lián)系,成為古代名山也就成了峱山的歷史必然?!?
據(jù)《東周列國志》記載:齊桓公征伐宋國回來時,從峱山下經(jīng)過,正好碰上衛(wèi)國的賢士、滿腹經(jīng)綸的寧戚,戴著破斗笠光著腳,趕著牛車,敲著牛角,唱著那首諷刺時政的《飯牛歌》也從這里經(jīng)過。寧戚唱道:南山粲粲,白石爛爛,中有鯉魚,長尺有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適至,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聽出了歌中的不滿情緒,便向前去詢問,寧戚顯得很傲慢。齊桓公就叫人把他綁起來,并說要砍他的頭,可寧戚一點也不害怕,在對話中齊桓公覺得這個人很有才能,遂轉怒為喜,這時相國管仲又極力保薦,求賢若渴的齊桓公便把寧戚帶入宮中,后拜寧戚為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寧戚不負眾望,在治理國家中顯示了非凡的才能,特別是在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得齊國的農(nóng)業(yè)蒸蒸日上。峱山便與“禮賢下士”的故事一起名揚四海,流傳千古了。